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南华大学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发表时间:2017-06-06    点击次数:19

 

南华大学于2014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改革,按照《意见》要求,加强探索与和实践,构建更加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和监督,加大政策和保障力度,并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将2016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路措施

学校明确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做到思路清晰,职责明确,保障有力。

思路上“三个纳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任务,在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中列有研究生课程建设任务,在学科建设、深化改革、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求,在对部门年度工作绩效检查考评中构建了研究生课程建设指标。

体制上“三级负责”:学校成立研究生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生处为职能部门,负责顶层设计、整体部署。2016年根据《南华大学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课程建设原则、建设目标、课程体系要求、课程建设措施以及进度安排和预期效果。学校层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立项、建设、验收、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学院层面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各学院课程建设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撰写年度总结报告,提交阶段性成果;学位点负责各学院的课程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交本学科的改革措施、改革内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年度报告。

经费上“三项支持”:学校单列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教研教改项目,单列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单列研究生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两年共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的教研教改课85项,精品建设课程9门,教材建设5门,配套安排经费83万元。

政策上“三条激励”:将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绩效列为职称评定指标,列为津贴评定指标,列为校长奖励基金奖励项目,对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两年共奖励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的校长奖励基金项目9项。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积极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具体体现在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1.调整课程体系,符合培养需要

坚持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课程结构要求,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和公共必修课(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等组成课程体系。区分学术型博士、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层次和类型,安排学分,学术型博士课程为18学分,硕士层次两个类型的课程学分在32左右。要求各学科增设一门全英文课程,部分课程实现中英文双语教学。

公共学位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国语;公共必修课基于一级学科设置;公共选修课确定为理工类公共课程、医学类公共课程以及人文素养类课程;专业学位课确定为本专业系统专门知识、专门方法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确定为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相应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专业选修课要求突显学科交叉融合。

2015年底,共开设研究生课程1083门,其中公共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21门,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063门。近两年,新审批开设的课程71门,经评审暂停开设的课程87门。

在开设课程中,研究方法类课程33门,研讨类课程25门,实践类课程19门。试点学科中,开设全英文课程18门,中英文双语教学课程25门。

各学科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五个模块:①学位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前沿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研究方法课程模块,主要是科研设计、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介绍;④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⑤学术活动模块,要求研究生每年参加10次以上的名师讲坛、企业家论坛、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增设了核医文化、核安全、核安全文化、医学与人文、医学与伦理、理工类公共课、医学类公共课等一系列跨学科、跨学院的选修课程。

2.优化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

按照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的基本要求,抓住重点,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更好适应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提高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用好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讲授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创新过程;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按照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吸收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坚持学术民主,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明确要求和加强指导,促进研究生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积极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咨询、针对性学习指导和信息化技术支持。

试点学科中研究生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开设新课程、更新已有课程内容,基本上突出了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公共性,突出了专业课程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突出了选修课程的交叉性与融合性。

试点学科中研究生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加强互动和指导,注重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形成了更具实效的特色教学案例(详见典型经验之三)。注重引入互联网+教学,建设了课程网站、微博、博客、微信,对全校研究生选修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在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一体化课程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网上讨论和答疑,拓宽课程教学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效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3.引导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

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自觉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强化任课教师资格要求。在现有任课教师考核和新开课程教师审查中,突出师德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强调科研水平与持续科研要求或/和实践经历与实践M验要求,为课程开设、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形式拓宽、教学效果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不断完善“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流程和各环节要求,提高备课质量。要求和支持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两年,任课教师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7项;获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研教改课题56项,为加强研究生的重要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广开渠道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组织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近两年,任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81人,国内进修学习110人,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类比赛获奖148人次。

4.覆盖建设环节,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课程申请与审查制度。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审查课程。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通过试讲等确认达到预期标准的批准正式开设。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学校指导委员会、研究生院和内外部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健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严格教学组织与管理,要求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研究生处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推广优秀教学典型经验。

 完善研究生选课制度。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进行指导和审查,并管理和监督计划的严格执行。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课程。

强化课程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的制度机制,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完善多元化考核方式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建立学术型研究生与其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互访、学分互认机制,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达成了学分互认协议。

三、取得初期成效

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稳固支持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单位,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管理的创新性,使研究生切实受益,从而培养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广大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形式进一步丰富,研究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课程设置上与执业资格的考核紧密挂钩,近两年来我校研究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执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大幅度提高,比如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会计师等;尤其是2013年南华大学被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后,我校及时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紧扣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的考核内容,极大的提高了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率,每年的通过率都在95%左右。

近两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抽检合格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发表科研论文2000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1、“多措并举、强劲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学校着力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和支撑平台基地建设。

1.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培养基地和强化培训高地。2016年,学院招收硕士研究8名,分属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化工等学科,探索构建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课程体系框架下,增设了1-3门创新实践课程。学院成为创新实践课程讲授平台、开发园地和内容更新前沿。

2.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20152016年,学校共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58个,其中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6个,覆盖机械工程、核科学技术、药学、会计硕士(MPACC)等学科,与广东某设计院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相关学科与这些基地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19门,在基地遴选课程教师36人,并培训校本部教师21人,共同讲座讲授实践性课程11门。

3.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为拓宽研究生重要能力素质培训途径提供显性和隐形课程支持。20142015年共有165项研究生创新项目获得省、校级资助,其中,省级资助67项。通过创新项目的引领和支持,既充实了相应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挥了科研实践活动这类隐性课程对于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4.各学科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开设相应课程与专题讲座。组建研究生团队,积极参加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慧城市与创意设计大赛、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MPAcc案例大赛、MBA企业案例、MPA案例大赛、法律案例大赛、英语翻译大赛等竞赛,根据不同学科竞赛要求,开设相应课程与专题讲座。如,针对数模竞赛,有96名同学报名参加,由数理学院组织专任老师讲授相应课程。近2年来参加学科竞赛取得瞩目成绩,在第三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中,进入全国十强赛,获总决赛第二名、总决赛团体二等奖。在“华为杯”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团队三等奖。在湖南省高校首届MPA案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首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高校首届研究生辩论赛中获大赛季军。

5.学校依托特色学科,积极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和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活动,开展多类型课程学习与交流。如,承办的核能产业与环境保护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湖南省新发与再现传染病防控研究生暑期学校,每期暑期学校招生来自省内兄弟高校的研究生100余名,精心设置基础课程、专题课程、实践课程和前沿学术交流课程,邀请院士、校内外专家为学员授课,同时,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省内其它兄弟高校举办的暑期学校,学生参加一次暑期学校记为2个选修学分。承办的湖南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现代医学与健康分论坛和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环境保护与核能发展分论坛,每期分论坛面向以省内为主的在读研究生征集学术论文,每期开设不同专题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为省内研究生提供发表学术见解和探讨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

6.学校坚持举办南华大学研究生楚岳节,逐步成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品牌活动。研究生楚岳节以“博大精深、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学校校训为精髓理念,分为明德篇、博学篇、求是篇和致远篇等四大篇章。明德篇:开展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科研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研究生品德修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博学篇:举办院士主题讲座、与名师面对面、导师讲坛、专家讲座等名家系列讲坛活动,促使研究生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理念上兼容并包,感受名师大家风范,感悟科技活动魅力,激发学术创新灵感。求是篇:举办学术论文征稿、学院论坛、校际论坛、学术报告竞赛等活动,促进研究生多学科交叉交流,碰撞学术思想。致远篇: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面试模拟大赛、企业家讲坛、职业规划讲堂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研究生楚岳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9届,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00余场,编辑9册研究生楚岳优秀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位点每年承办40余项活动,形成了突出的亮点与特色。学术引领:既有院士、校外名家又有校领导做客“研究生楚岳节”作精彩学术报告;百花齐放:学院积极主动承办,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学术氛围浓厚;层次多样:既有专家学者又有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坛,更有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领域宽广:综合素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2、“三层次协同、多主体联动”的研究生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1.课程教学三级监控体系。学校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学院、教学督导团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院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教学督导组、院教学科研室,以及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科由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与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及任课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责,相互协调,共同履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职责。

2.课程考核三级评价体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包括课程开设评价、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课程考核评价。建立了学校(教学督导)、同行、学生对所开设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体系。每学期的开学初与期中学校研究生督导及同行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听课及教学效果评价,每学期末学生完成对本学期本专业所开课程进行网上满意度调查及存在问题反馈。

3.课程质量三级保障体系。学校层面主要从制度建设、监控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学院层面主要负责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教学监控与评估、反馈信息处理、教师队伍建设,以此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学科主要负责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南华大学研究生院

20166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